近日,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作为中超联赛的冠、亚军,却在亚冠赛场上以客场大败的结局被淘汰出局,这一结果引发了众多球迷的批评。这种“多做多错,不做不错”的效应再次上演,让人们对中超球队的实力和状态产生了质疑。
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和立场来看,海港和申花能够从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,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。然而,以现在中超球队的战力和财力来看,想要争夺冠军并不现实。竞技层面固然需要争先,但足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竞技。
中超球队的实力和水平,多年来球迷们都有目共睹。关于“亚冠是为国争光”这一伪命题进行道德绑架的说法,纯属无稽之谈。在法理上,除了国家队的赛事,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算是为国争光。踢得好与不好,技术分数被其他联赛赶上,这些起起伏伏的主体都是中超。而“中超”是个商业单元,与意甲、德甲、西甲等联赛无异。
如今的亚冠已经取消了外援限制,有钱就可以堆砌出全外援全首发阵容。然而,这样的产出与中国新质生产力企业汇聚全球贤才的产出是两码事。这样的虚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,且浪费巨大。中超俱乐部无缘亚冠精英联赛八强,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。
对于参加亚冠这样的赛事,中超球队可谓是冷暖自知。亚冠对于各会员联赛的领先者来说,是个消耗巨大的绞肉机,比鸡肋更肋。经济层面,申花和海港参加亚冠所获得的收益相对于其工资支出来说微乎其微。与欧洲豪门俱乐部相比,如意大利的国际米兰,其进入欧冠八强可获得巨额奖金,占其工资支出的一半以上,这才是他们愿意三线作战的驱动力所在。
多线作战的风险很大,涉及球队阵容厚度、轮换制、伤病情况等实际问题。此外,东亚的复杂旅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元素。在人才储备层面,中国有能力、有水平的球员已经很少,加上年龄、伤病等综合原因,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。现实情况是,日韩替补就能与我们的主力球队一较高下。
那么对于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,联赛和亚冠孰轻孰重?其实对于管理层和真球迷来说,这并不是一个难选择的问题。具有同理心的自家球迷大多会拥护俱乐部的战略。作为商业体,球队只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,无需理会那些执着要求“在亚冠为国争光”的人。
特别是那些言必及“恒大”的伪球迷,现在大家都应该明白那家已经断代的俱乐部是怎么回事了。中超最直白的现状就是每赛季前的“资质认证”——即“欠薪大览”。大概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只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已,“联赛保级及杯赛单轮游”就是他们的谋生策略。
在如今一半俱乐部球队只为谋求生存的背景下,有同理心的球迷应该明白,“内行内战”的优秀也是优秀的一种体现。现在的中超有能力“外战”吗?或许我们应该问自己这个问题。因此,亚冠名额减少,对于中超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。更何况现在的亚冠可能只是个“鸡屁股”,不再是鸡肋般的存在。
总之,面对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,我们应该有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。球队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,而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球队的实力和状态,不要过于苛责和指责。在足球的世界里,胜败乃兵家常事,重要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,不断提升自己。